您所在的位置:武汉胃肠医院 > 媒体报道 > 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

  由于胃镜的普及,现在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人越来越多,那么什么是胆汁反流性胃炎呢?它对健康有哪些影响吗?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癌?发生机制如何?在这里,结合相关文献,简要阐述如下。
 
  一、什么是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指胆汁反流入胃的一种病理生理现象,一般同时伴有胰液反流入胃,这种现象正常人即存在,轻度的反流有助于减轻胃内酸度,但过多的反流就会损害胃黏膜。胃部分切除与胆囊切除术后,大多数患者都有胆汁反流现象的存在。
 
  二、胆汁反流对人体的健康有哪些影响?
 
  目前认为胆汁反流可以导致上消化道炎症、溃疡和肿瘤,也就是说长期胆汁反流可以导致食管炎、胃黏膜糜烂性、增生性、活动性炎症、胃溃疡、甚至促使发生胃癌。与上消化道炎症、溃疡、肿瘤的发生都有重要关系。
 
  三、胆汁反流可能的致癌机制
 
  1. 胆汁对胃黏膜的直接损伤作用。
 
  我们知道胆汁是由肝脏产生的,其主要作用是帮助消化吸收的,作用发生的主要部位在肠道。正常情况下,肝脏内胆固醇合成初级胆汁酸,进入肠腔后在细菌作用下形成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的毒性强于初级胆汁酸,其中石胆酸毒性最强。胆汁反流时,次级胆汁酸和游离胆汁酸反流入胃,可破坏胃上皮细胞的脂蛋白层从而破坏胃黏膜屏障。反流物中的胰液也对胃黏膜产生损伤作用,胰液中的磷脂酶A与胆汁中卵磷脂被转化为溶血卵磷脂可去除粘液,通过溶解胃黏膜上皮细胞膜的磷脂而损伤胃黏膜屏障,胃液中氢离子由于屏障机制的损伤弥散入胃黏膜,从而激活胃蛋白酶原,使粘膜的通透性增高而引起胃黏膜损伤。
 
  2. 胆汁反流为其他因素损伤胃黏膜提供了条件。
 
  胆汁反流直接影响胃腔内及粘膜表面的化学环境,使胃酸、幽门螺杆菌的有害因素的致病作用增强,加重了上述因素的致病作用。研究认为,胆汁反流入胃内后,可溶性胆汁酸在非离子化亲脂状态下进入粘膜细胞,并能聚集达到管腔浓度的8倍,引起细胞膜及其紧密连接的损伤。因此胆汁等十二指肠内容物的反流参与了慢性胃粘膜损伤。
 
  3. 胃切除后的胆汁反流可以破坏残胃粘膜屏障。
 
  胃窦部切除者残胃炎的发生还与胃窦切除后胃泌素分泌降低,胃黏膜萎缩、血流改变及粘膜表面性质改变等有关,因而胃黏膜屏障更易受胆汁的破坏,有利于H+反弥散而损伤胃黏膜。 胆汁酸和胆盐破坏胃黏膜屏障也是胃溃疡的发生最重要的机制之一。研究认为胆汁反流对胃黏膜的损伤主要表现为活动性炎症、肠化生、腺体萎缩和局造性增生,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异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胃腺体的囊状扩张等被认为是胃癌前期的病变。
 
  4. 胆汁反流导致胃癌的发生几率增加。、
 
  胃远端手术后的残胃现在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残胃癌的发生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胃部分切除后,改变了胃肠正常的生理解剖关系,导致胃黏膜发生重大的病理生理变化,这是残胃癌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主要是胃部分切除术后,丧失了正常的幽门功能,胆汁胰液大量反流入残胃,使胃黏膜受到强烈的刺激和损害。
 
  (2)胃切除后,残胃粘膜屏障功能损伤。由于幽门及胃窦部被切除,缺乏G细胞分泌胃泌素,胃黏液分泌减少,腺体萎缩,残胃处于低酸或无酸状态,因而胆汁等碱性反流液更易损伤胃黏膜,尤其是胆汁里的脱脂酸卵磷脂对胃黏膜屏障机制有较强的损害作用。
 
  (3)胆汁反流导致胃内长时间低酸,有利于细菌繁殖,尤其是具有硝酸盐还原酶的细菌增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胺增多,也可能增加了残胃癌发生机会。
 
  由此可见,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发生了胆汁反流性胃炎,需要积极治疗,定期复查,早期治疗。

  推荐文章:慢性胃炎怎么治疗
 
  武汉国医堂医院胃肠科是省级重点科室,是湖北省唯一一家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诊疗规范设立的专业胃肠道疾病研究与诊疗中心,是一所集临床医学研究、临床信息采集胃肠病专病特色的防治机构,已经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治疗胃肠疾病的有效方法。
 
  武汉胃肠医院科室中西医结合,既有中医世家研发的“秘方”,同时引进国际先进的诊疗技术和设备,如湖北省独家引进“美国CTS胃肠三维无痛诊断系统”,真正实现胃肠病检查不插管、不下镜,并结合幽门螺杆菌检测和无痛电子肠胃镜,精确筛查胃肠癌;引进“欧姆纳米波疗法”、肠道透析疗法,独创40年国医之精粹“中西医平衡三维疗法”等专利治疗技术,形成了优越的技术特色和专业优势,被誉为“湖北省胃肠病第一品牌”。

上一篇:结肠炎的症状  
下一篇:肠子息肉